
不陸疫情解封後,企業對未來信心回升,紛紛借助中長期貸款進行投資,致使大陸金融機構1月 人民幣 信貸投放創下單月歷史新高。據中國人民銀行(大陸央行)10日發布2023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,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.9兆元,創下單月新高,也超出不少市場機構預期。
分部門看,住戶貸款增加人民幣2,572億元,其中,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,中長期貸款增加2,231億元。企(事)業單位貸款增加人民幣4.68兆元,其中,短期貸款增加1.51兆元,中長期貸款增加3.5兆元,票據融資減少4,127億元;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。
人行數據還顯示,1月末,廣義貨幣(M2)餘額人民幣273.81兆元,年增長12.6%,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.8個和2.8個百分點。
北京青年報分析,過往數據顯示,1月通常是全年信貸投放最多的月份,最近幾年的1月新增貸款都在人民幣3兆至4兆元之間。今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接近5兆元,比去年多了近1兆元,不僅創下歷史新高,也大大超出不少市場機構的預期。
今年1月10日,人行、銀保監會曾召開信貸工作座談會,要求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,適度靠前發力。因此,市場對2023年信貸「開門紅」早已充滿信心,沒想到的是,實際資料與預期還要高。
中金公司指出,今年春節主要在1月下半月,相比往年略有提前,受到春節錯期影響,銀行投放節奏明顯前置;此外,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債利率明顯上行,部分企業發債需求轉向貸款。
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為,1月份信貸「開門紅」主要由兩方面原因。一方面,隨著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,居民生活、企業生產已逐步向常態回歸。政策層面在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靠前發力,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援 實體經濟 加快回暖。
另一方面,出於「早投放、早收益」的考慮,銀行一般會在年初加大放款力度。從歷史看,每年的1月份大都是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最大的月份。
大陸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指出,在一月份的信貸增長當中,中長期貸款占比較高,通常只有企業對未來有信心,才會借助中長期貸款進行投資擴大生產。曾剛預計,新投放的信貸很快將形成企業端的實際投資支出,由此擴大內需,帶動經濟增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