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陸全力復甦經濟,擴大內需促進消費,香港01評論指出,當前中國想盡千方百計希望促進消費,而消費卻不升反降,原因就在人們的消費能力下降,為防風險而不敢消費。
「求是」雜誌16日將刊發 習近平 去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「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」的部分內容。習近平表示,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是「總需求不足」,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,促進消費。
香港01引述專家評論稱,2023年農曆 春節 ,中國消費市場出現了回暖跡象,但是離人們期待的「報復性」還有很遠距離。且據統計,人們更願意儲蓄,而不敢消費;原本寄望於拉動消費的年輕人反而成為最愛存錢的群體,一份專業報告顯示,在接受調查的40歲以下人群中,90後每月有存錢習慣的所佔比例最大,佔到41.7%。95後緊隨達到了40.6%。
香港01這篇「中國消費復甦乏力,原因與出路在哪裡?」評論文章指出,一般人們對未來經濟與收入的預期越樂觀,消費意願就越強,甚至願意借錢消費(比如房貸車貸和各種信用經濟);反過來,當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趨向悲觀,消費意願就會變弱,會將更多的錢存起來,也不會有消費意願,更不用說借款消費。
這就是當前中國想盡千方百計希望促進消費,而消費卻不升反降的原因。為什麼「報復性消費」沒來,「報復性存錢」卻來了,原因很簡單,就是人們的消費能力下降,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下降了。
這幾年 疫情 影響,再加上各種內外因素疊加,在衝擊到經濟增長的同時,也影響到了社會可支配收入,使得人們對未來經濟與收入預期缺乏信心,大家出於防風險考慮,更願意把收入轉入儲蓄。
文章分析,這幾年大陸投資收益下降,市場風險上升,人們的投資意願不足,原本人們寧願借錢投資的心態也發生了逆轉,更願意儘早償還貸款,降低負債。所以一方面個人長期信貸消費增長緩慢,另一方面卻紛紛提前償還銀行貸款,最近一些銀行連提前還房貸都要排到半年之後。
文章稱,除了繼續「放水」刺激消費,真正有效的辦法有兩條。第一,回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讓貨幣在市場中流通起來,當社會經濟活躍起來,人們對整體經濟有信心了,消費意願自然會提升。第二,要大力提高居民收入,特別是要提升居民收入在整體國民收入中的比重,讓普通家庭和個人能從國家經濟增長中分享到更多果實。
文章引用經濟學家殷劍峰等人的研究,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不低,但是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卻長期嚴重偏低,成為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和社會內卷的一個重要原因。也導致財富向廣義政府集中,企業負擔過重,同時居民收入增長也與經濟增長不匹配。
比較2012至2020年中美兩國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,中國政府和企業部門的收入佔比分別是20%和19%,而美國政府和企業部門的收入佔比分別為9%和16%。
所以,要增加居民收入,並且將收入轉化為消費,就必須重新劃分三者分配比重,尤其是降低政府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收入比重,把這部分錢轉移為居民收入。